查看原文
其他

坐在我对面的游子们 | 第十二届海峡论坛记者手记

何王子彧 直新闻 2020-10-13
直新闻由深圳卫视《直播港澳台》团队出品

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
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@直新闻


犹记得,在课本上读完余光中先生的《乡愁》,的确是感动的,但在那青葱的学生时代,我对乡愁二字代入的是家,也许是家乡清晨的鸟叫,是晌午的蝉鸣,是傍晚的炊烟。


2020年9月20日,福建厦门,第十二届海峡论坛如约而至。在论坛大会的开头演出上,同样的一曲《乡愁》却让我陷进去了。


那天,我几乎是顿悟,余光中在《乡愁》中的悲鸣,除了家,还有国。


《乡愁》视频片段
一曲过后,现场陷入短短几秒的寂静,微暗中我听到了啜泣声,听到了纸巾擦拭眼眶的摩挲声。雷鸣般的掌声在短暂的沉默后响起,那是瞳孔放大后又重新聚焦,是从梦境回到现实的醒觉,是赤子之心的共鸣,是发自内心“归来吧”的呐喊。
我真切地意识到,这些天,坐在我对面的那些采访对象,都是归家心切的游子。
坦白说,这次采访的过程并不容易,小插曲不断。由于疫情原因,与会嘉宾居住的酒店都被严格管控。除了要征得采访嘉宾的同意之外,还需要提前与组委会、酒店沟通,根据申请时间来安排指定会议室进行采访。每隔一个小时就必须要进行消杀工作,确保“零安全隐患”。经过一系列沟通协调工作后,采访行程终于一一敲定。我以为一直悬着的心会“落下”,但很可惜,并没有,反而更紧张了。疫情期间,我在网络上进行过“云专访”,但这一次,是面对面的专访。作为一名经验并不丰富的新人,最怕空气突然安静。
摄像师打了一个OK的手势,
“您好,我是深圳卫视记者何王子彧。”“您好。”
采访以一段稀疏平常的自我介绍开始。

记者何王子彧专访黎建南
01对李胜峰、黎建南的印象 —— “薄荷感”
众所周知李胜峰和黎建南,都是岛内“名嘴”。在政论节目上总是气场十足、金句频出。所以我给自己的心理建设便是做好“抗压”准备。
第一场专访是黎建南,大家都喜欢称他“黎老大”。在会议室等待时,我不停来回踱步。搭档凯弘一直安慰我,我也笑着回应说不紧张,但不断攥紧又放开的手还是出卖了我。
会议室的大门被推开,黎老大出现的那一瞬,我甚至觉得他周身被笼罩在一种“柔光”之下。一是因为“啊~他来了,好戏即将上演”,二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气场吧。只见他戴着口罩,块头并不小,透过眼睛便知他带着笑容,就连他眼角的细纹都透露出一种亲切感。
“您好,我是深圳卫视记者何王子彧。”“您好。”
可能是黎老大的“反差萌”,使得我紧绷的弦逐渐开始放松,以一种更加舒服的姿势开始了采访。整个过程十分顺利,黎老大全力配合我们,回答问题时,也是金句频出。


在谈及此行有多不易时,他说道:“宋楚瑜先生希望我再来海峡论坛的时候,我很爽快地答应了。虽然我回去还要再隔离15天,但就是有这么一个意义。这个意义就是我们应该要多交流。两岸多交流可以避免误解、增进了解、避免误判,因为误判可能会造成永远的遗憾。”
台湾时事评论员黎建南
新党副主席李胜峰的穿着与其他嘉宾都不一样,衬衫搭配小马甲,衣品现气质,他处处都透着一种精致。我印象最深的,其实是他随身携带了纸笔。事后询问了随行的郑委员之后,我才知道李先生在拿到采访提纲之后,认真做了笔记。听说他对我们递上去的采访问题很感兴趣,很乐意多说几句。
整个采访过程,是一种独特的“你来我往”。他回答问题的同时也在抛出问题——我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完全把控节奏,但这一来一去的互动令我欣喜。直觉告诉我,这个人很有故事。
同时,他不断以“挑战”为开头引出观点。
“不好意思,我挑战一下”、“不好意思,我再挑战一下。”
之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,大意是“自己”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,只有撞上一些别的东西,反弹回来,才会了解“自己”。而采访时的我就像是这样,直接撞上一个又一个点上,反弹,再环顾自己。同时又宛若一块海绵,不断地汲取信息点与知识。
聊到“乡愁”,李胜峰不禁落泪,数次哽咽。他仰头喝水缓解情绪,礼节性地抱歉。他称赞道,你们真厉害,把我的情绪都带动了起来。
我边笑边抹眼泪,讲述者与倾听者,都入境了。
他讲了一个故事:上个世纪自己感触最深的一幕是一位台湾老兵身穿一件T恤,上面写着“回家”、“想家”,结果却被人抬走。那句“他只是想要回家、想家而已。”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。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;“少小离家,老大回”,是小时候就被教授的。但依旧有很多人有家不能回,少小离家,老大不能回。
我当时在脑海中背诵:后来啊,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,我在外头,母亲在里头。
随之谈到自己积极推进的台湾老兵回乡一事成功落实的时候,他脸上洋溢的自豪感,也让坐在对面的我倍感欣喜。
他是这么告诉我的:我们即使不讲“民族主义”,就讲“人道”,也要让老兵回家。所以我那个时候就不断告诉我自己,假如有一天我有能力的话,我一定要为这部分台湾人争取这一份权益。当然,不是我一个人在努力,也有很多人参与。可是我把它当做是我的一个使命,我交出来的一张成绩单。
一场专访成了忘年交之间的座谈,是两代人之间的共鸣,是两岸一家亲自然而然的感染力。
新党副主席李胜峰(左二)、新党全委会委员郑光礼(右一)
也许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问出为什么关键词是“薄荷感”。那是因为和他们交谈的过程,给我的感受就像是吃薄荷糖,入口时刺激清凉,随后便是长时间的回甘、沁人心脾。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细品,如沐春风。
02对吴成典的印象——“晚风习习”
近些年来,我愈发觉得人们对于“数字”变得更加敏感。挂在嘴边的事情,大多以“数字”的形式被各种“编码”。我也想列举几个数字来供大家“参考”————
他,9年连续选举,终于被选上当民意代表;他,积极推进“小三通”,而今“小三通”即将20周年;他,连续12年参加海峡论坛这些“他”,指的是新党主席吴成典先生。
而她,27年坚持同一个信念。这个“她”是新党。
有别于其他人,和吴成典的采访定在晚上进行。此行他的行程非常密集,不夸张地说,时间以每半小时为节点。但他还是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。见到他时,他正坐在会议室的椅子上,仰头靠背,闭目养神。当听到我们的脚步声时,他立即坐正,带着笑,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。不难发现,他的眼中写满了疲惫。那一刹那,我甚至有一丝不忍心,不忍心剥夺这样一位长辈的休息时间。但他给我的感觉却像是一阵初秋的晚风迎面吹来,与他打交道,是舒服的。
新党主席吴成典(中)
在等待机器调试时,我们先话了一下家常,亲切感再次加深。印象深刻的是当谈及为什么走上政治这条道路,他是这么说的:“其实我不是对政治有兴趣,我是对金门有感情,就跳进来了,傻乎乎地跳进来了。结果选了九年,我第九年才选上。当年住在新竹,我从新竹坐车到台北,从台北坐飞机到金门,每个礼拜六礼拜天都这样做。其实这个过程,如果感情不是很深,怎么可能会这样延续下去?所以我第九年选上民意代表的时候,我就特别珍惜,我每一天晚上都在想,我怎么帮金门人做事情。”
人生有多少个九年,能够在失败中不断摸索,抓住一点光亮都要坚持前行呢?当回忆起采访片段时,我脑中来回循环的是他的笑容、擦的蹭亮的皮鞋、以及谈及理想时,闪着光的眼睛。
03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
值得一提的是三位嘉宾的专业都不同,黎老大学习法律出身,李胜峰研究心理学,而吴成典则是化工学科博士。他们是谦逊的,他们又是坚毅的。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、不同的人生,学习过不同的专业知识,但他们殊途同归,为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而来回奔走。

记得在话家常的时候,他们每个人都提及了两岸“语言习惯”的差异。例如,大陆的出租车司机说“走不了”的意思是“不载客”而不是“前方没有路”;“位置紧张”不是代指“紧张的情绪”,而是“位置不够了”,等等。我想,这些文化小差异也是有趣的,值得领略的。就像吴成典所说的,台湾同胞到大陆来,并不是所谓的“出国”,而是在寻根。两岸互相往来,感受不同的文化。 “天然独”也许慢慢就会变成“天然统”。
同源同种的文化带来的感召力,是润物细无声的。
我很庆幸能有这么好的机会去走进三位长辈的人生经历,他们的故事对我是有感染力的,相信观众们一定会站在我这边。
都说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”当每一个“小我”促成“大我”,当“你和我”变成“我们”,也许一切都将会不一样。我期待着,希望你也是。
就以孟子的话为本篇手记画上句号吧——
“广土众民,君子欲之,所乐不存焉;中天下而立,定四海之民,君子乐之,所性不存焉。君子所性,虽大行不加焉,虽穷居不损焉,分定故也。君子所性,仁义礼智根于心,其生色也睟然,见于面,盎于背,施于四体,四体不言而喻。”


本文章版权属于“直新闻”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
如需转载请回复“授权”


推荐阅读

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“直新闻



喜欢请点赞 和 “在看”  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